新余学院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新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探

“新工科”的概念是教育部于2017年年初提出的,借此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要从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来进行。2017年2月至6月“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相继出台,人才培养主旋律由此奏响,大幕拉开,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得以开拓。作为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等教育来说,新工科专业不仅仅是指原来没有的专业,也包括向传统工科专业注入新的元素。在此背景下,要想实现更新更高的教育质量,必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用新的培养模式进行支撑。新经济形态、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如何才能得以实现,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其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创新。

一、“新工科”技术人才培养是新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工科人才培养长期以来是目标定位不准确、不清晰,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界限不清,经常混为一谈;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认识模糊,通识教育一直延续传统做法,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尚显后劲不足,再加上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教育的结合犹如蜻蜓点水般,一直游离于行业企业教育之外,导致学校教育与实际工程教育严重脱节,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在工科学生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据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分析报告所得数据:2016年,工科专业的专业布点达个,工科专业本科生在校生人数是538万,毕业生人数是123万,而工科在校生占到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此数据表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但工程教育质量却远远跟不上工程教育的规模。产业的发展与工程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新经济发展壮大的首要资源是人才,滞后的工程教育改革必将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新经济业态下,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支撑的人力资源建设必须通过“新工科”的发展得以实现。“新经济”呼唤“新工科”,“新经济”是实施“新工科”战略的前提与基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务。

二、“新工科”技术人才的国际认证

2016年中国科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这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的里程碑,该协议的加入标志着我国科技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终于取得重要的话语权。中国科协所属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历年来为我国的工程认证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土木工程在内的300个左右的专业得到认证。《华盛顿协议》的加入虽然证明了我国工程人的实力,让中国的工程人扬眉吐气,但是要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新经济被赋予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特点,由此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和学者提出的新工科建设计划,形成的复旦共识、制定的北京指南和天大行动便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深刻把握 《华盛顿协议》中的“以生为本”“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内涵特征。

三、“新工科”背景下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

1.创新培养理念。新余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2016年,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要求,学校进行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合作企业的参与下以及同类院校和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 “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实力,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构建“一目标、二融合、三体系、四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土木类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成长规律,确定了学生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架构,以基础实验、项目教学、工程实训于一体,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在2016版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学分比例为68∶3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应用能力,注重土木工程专业素养的培育,将“土木工程专业导论”作为大一新生专业教育的第一课,共16课时,8个教学周,以强化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